Category: Blog

Brood Base
Blog

從註銷到撤銷:掌握有限公司終止營運的合規路徑與風險管理

註銷公司、公司撤銷與清盤的差異:何時該走哪一條路 公司註銷、註銷公司與清盤常被混用,但在法律意涵與操作成本上大相逕庭。一般而言,當一家本地私人公司或擔保有限公司已停止營業、無未清償債務,且全體成員同意,就可考慮向公司註冊處提出註銷申請;這是一條行政程序為主、相對省時省費的路。若公司已無力償還債務,則應啟動清盤程序,由清盤人依法變賣資產、按法定優先次序清償,最終解散公司。兩者的關鍵分水嶺,在於是否具備清償能力與是否仍有未了債務。 另一方面,公司撤銷多指公司註冊處基於未依時交付年報、欠交規費或其他不合規而主動「除名」。被撤銷雖也會導致公司解散,但其風險在於事後可能被債權人或利害關係人申請恢復至登記冊,公司與董事的潛在責任亦未必因此消失。相比之下,由公司主動按規定申請註銷,能先處理未盡合規、稅務及合約問題,降低日後恢復登記的機會與成本。 在實務上,若企業尚有存貨未清、銀行賬戶仍在運作、對外仍有履約義務,便不宜倉促提出有限公司註銷。此時可先完成收尾:結束合約、結清員工權益、處理稅務清繳,再評估是否達到註銷條件。若公司仍有爭議性訴訟或潛在賠償責任,選擇清盤或重整反而更能提供法律上的架構來保護各方權益,避免未來被追索的風險。 還有一個常見誤區:以為停止營運就等於結束一切。即便公司停業,董事與高級人員仍負有妥善保存帳簿、履行必要申報及妥當處理資產的義務。沒有按程序完成公司撤銷或註銷,往往會遺下合規與稅務隱患,未來在投資移民、銀行盡調或合約交易中曝露出來,影響個人與關聯企業的信用。 註銷有限公司的核心流程、稅務要點與合規清單...
Brood Base
Blog

從構想到落地:香港成立有限公司的實戰藍圖與合規指南

為何選擇香港成立有限公司:優勢、稅制與風險管理 在亞洲營商環境中,香港長期被視為高效率、低稅負與國際化的樞紐。對創業者而言,以「私人有限公司」的架構來成立公司,能在風險隔離、品牌信任與融資可行性之間取得理想平衡。有限公司的核心價值,在於股東承擔以出資額為限的有限責任,可有效將個人資產與企業風險分離,這對需要面對供應商授信、投標或引入投資者的企業尤其重要。此外,有限公司具備可轉讓股份的結構,日後在股權引入、員工持股或退出機制上更具彈性。 稅務方面,香港採地域來源原則,通常只就源自香港的利潤徵稅,標準利得稅稅率為16.5%,並設有兩級制稅率,首200萬港元利潤稅率降至8.25%(以符合條件者為準)。此一稅制配合免增值稅、免資本利得稅的優勢,使香港成為國際貿易、專業服務與科技創業的熱門地。對需要跨境收款或多幣別結算的企業而言,香港成熟的銀行體系與金融基建,有助提升資金運用效率與現金流穩健度。 在合規層面,註冊公司的同時也需要正視持續性義務,包括維持法定會議與紀錄、備存「重要控制人登記冊」、每年遞交周年申報表與接受法定審計等。雖然相較無限公司,有限公司需要承擔較高的行政與專業成本,但從長期治理、投資者信心與企業估值角度看,這些制度安排往往是提升企業透明度與內控強度的基石。對於需要保護知識產權、拓展海外市場或規劃長線融資的公司,成立有限公司比以個體戶或合夥形式開公司更具持久競爭力。 需要注意的是,名稱與業務範疇也存在合規紅線。例如含有「銀行」、「保險」等受規管字眼的公司名稱,必須符合監管要求並取得相關牌照。若將目標市場放在大灣區或海外,還應評估出口管制、數據合規與合約法域等要素,確保在享受香港制度優勢的同時,控管跨境法規風險與稅務實質風險。 註冊流程與時間線:從公司名稱到銀行開戶與持續合規...